韩国拥有南北长约380公里,东西宽约250公里的“辽阔”国土面积,自视“曾统治中国”,视华夏文明于无物。其自2008年“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后,已经累计24项非遗项目入列,其中多数涉及争议性文化符号。
最近一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包括黄豆酱和酱油制作技艺。韩国政府称制酱技艺为“祖先留下的伟大发酵遗产”,并强调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独特性。韩国发酵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东亚酱类起源考》称,韩国的大酱工艺早于中国的豆豉,进一步推动了其在国际上的认可。
韩国采用“蚂蚁搬家”式的策略,将韩食文化拆解为大酱、酱油、米酒、韩餐礼仪等小项,分批次进行申报。这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使得韩国在申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韩国成功申报的遗产项目可分为三大类别:
世界文化遗产(16项):主要包括海印寺藏经板殿(1995)、宗庙(1995)、石窟庵与佛国寺(1995)、昌德宫(1997)、水原华城(1997)、高敞·和顺·江华支石墓遗址(2000)、庆州历史遗址区(2000)、朝鲜王陵(2009)、河回与良洞历史村落(2010)、南汉山城(2014)、百济历史遗址地区(2015)、韩国山中寺院(2018)及韩国新儒家学院(2019)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包括宗庙祭礼乐(2008)、江陵端午祭(2008)、大木匠(2010)、越冬泡菜文化(2013)、济州海女文化(2016)、假面舞(2022)以及燃灯会(2020) 等。
世界记忆遗产(18项):涵盖《训民正音》(1997)、《朝鲜王朝实录》(1997)、《直指心体要节》(2001)、《东医宝鉴》(2009)、《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2015)等。
在这些遗产项目中,直接引发中韩文化争议的占很大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争议焦点在于这些项目被认为源起中国,却在韩国刻意本土化后单独申遗。根据文化传承脉络和史料记载,争议性较大的项目包括:
宗庙祭礼与礼乐(2008年列入非遗):其仪轨源于中国周代礼制,新罗时期传入朝鲜半岛后本土化。韩国将其改造为王室后裔主导的仪式,但核心的儒家祭祀框架与中国传统一致。
(活字印刷术)《直指心体要节》(2001年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韩国曾宣称金属活字起源,主要依据两项考古发现:一是1377年印刷的《直指心体要节》(被认定为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品),二是近年出土的标有“嘉靖十四年”(明朝年号)的金属活字。韩国学者认为这些证据表明其金属活字技术具有独立发展脉络,甚至可能早于欧洲古腾堡技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将《直指心体要节》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但未直接判定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
江陵端午祭(2008年入选非遗):这一项目与中国的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端午节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以及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传统习俗。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同样在农历五月初五左右举行,期间也有祭祀、歌舞表演等活动。尽管韩国强调江陵端午祭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演变,但不可否认其根源与中国端午节文化有着深厚渊源,这种将与中国传统节日高度相似的项目进行申遗的行为,被许多人认为是对中国端午节文化的不当利用。
(中医)东医宝鉴(2009年列入记忆遗产):韩国申报的《东医宝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使得中医被韩国包装成所谓的“韩医”。该书由朝鲜御医许浚编纂,但90%以上内容引用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韩国将其标榜为“东亚医学集大成者”,引发中医界对文化归属的争议。
(榫卯工艺)大木匠(2010年入选非遗):核心技术为中国榫卯工艺,韩国称为“韩国传统木造建筑”。
麻织(2011年):苎麻纺织技术可追溯至中国新石器时代,韩国强调本土工艺但忽略传播脉络。
越冬泡菜文化(2013年列入非遗):韩国将集体腌制泡菜(辛奇)的社区实践申遗,而中国早在《诗经》中已有腌制蔬菜记载。韩国通过强调“越冬辛奇”的集体劳作模式和文化认同,成功塑造其独特性。
拔河(2015年列入非遗):拔河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钩强游戏,《墨子•非攻》中已有记载。但韩国以“村落共同体仪式”为名申遗。
韩国书院(2019年入选文化遗产):源出中国唐宋书院制度,1542年由丰基郡守周世鹏在朝鲜半岛建立首所书院——白云洞书院(后称绍修书院),其建制理念源自朱熹白鹿洞书院。
(元宵灯会)燃灯会(2020年入选非遗):元宵节赏灯习俗源自中国汉唐,韩国将其改称佛诞节灯会,通过拼合佛教节日元素形成新形式申遗。
除已申遗项目外,韩国学界、媒体及网络社群持续主张多项中国文化元素的“韩国起源论”,形成更广泛的文化争议场域。这些主张可分为四个主要类别:
韩服与汉服争议:韩国网络社群长期主张汉服仿自韩服,韩国宣称韩服为国服,但其形制(如深衣、马面裙)直接承袭明代汉服,近年通过PS修改文物图片强化本土叙事。2024年朝鲜将韩服成功申遗后,韩国网民激烈抗议。历史实物表明:朝鲜王朝时期的官服制度完全遵循明朝赐服的“衣冠文物,悉遵华制”原则,《朝鲜王朝实录》明确记载服饰作为“事大之礼”的文化象征。
中国结申遗:韩国将传统编织工艺命名为“韩国结”(Korean knotting),并在外网宣传中删除中国关联标签。
纹样专利化:韩国文化遗产厅将数百种源自中国的传统纹样(如云纹、雷纹、八宝纹)纳入国家文化遗产名录,对外宣称“韩国传统图案”。
春节争夺战:2018年起韩国通过系统性操作推动春节“去中国化”,包括要求谷歌将“Chinese New Year”改为“Lunar New Year”;设计全白色春节视觉系统(白灯笼、白春联、白红包)以区别中国红。好在,中国春节2024年申遗成功,让韩国人的阴谋没有得逞。
饮食起源论:韩国学者声称饺子(Mandu)、年糕、松糕为本国原创。而《齐民要术》记载南北朝时期已有“汤中牢丸”(饺子雏形);宋代《东京梦华录》明确出现“水晶角儿”等面点名称。
木构建筑技艺:韩国将中国榫卯技术称为“大木匠”(Daemokjang),2010年以“韩国传统木造建筑技术”名义申遗成功。但唐代《营造法式》、宋代《木经》 早有系统记载。
神兽形象主张:首尔市政府将中国神话中的獬豸定为城市吉祥物;部分学者声称九尾狐、青龙白虎等源自韩国神话。
舞狮白狮化:韩国在海外春节活动中使用白色舞狮,宣传为“韩国特色”,却忽视中国岭南地区本有白狮传统(象征刘备西凉军团)。
风水学说:韩国称风水为朝鲜半岛独创,但首尔青瓦台布局与北京紫禁城风水原理完全一致。
韩国伪史学著作中频繁出现历史人物归属争议,尽管缺乏学术支持,却在民间广泛传播:
历史人物主张:包括孔子、孙中山甚至成吉思汗被称作“韩裔“。韩国部分学者通过所谓“考证”,声称孔子是朝鲜民族祖先的后代,还将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等划入“韩国籍”。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数千年,他诞生于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有确凿的历史文献记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与越国的历史紧密相连。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集大成之作,他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韩国对这些文化名人的不当归属,严重歪曲了历史事实。
在神话传说领域,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郑在书主张《山海经》中提到的炎帝、蚩尤、夸父及风伯等东夷系的神均在高丽古墓壁画中出现,认为很多神话传说源自韩国。
然而,炎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神话人物,在《左传》《国语》《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礼记》《史记》等众多中国古典典籍中均有记载,其传说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ag真人平台官方,远远早于高丽王朝的出现。韩国这种对中国神话传说的强行关联与歪曲解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汉字、文明起源论:有学者宣称汉字是东夷族(古朝鲜)创造,英语是韩语方言,希腊文明源自古朝鲜等。2006年韩国曾推动汉字申遗,声称汉字为朝鲜民族发明,遭联合国驳回。
疆域夸张表述:历史剧《帝国的早晨》虚构唐太宗被射瞎眼、割让长江以北等情节。
朝鲜半岛与中国维持逾千年的宗藩关系,这种政治结构促成深度的文化单向流动。明朝时期达到制度化高峰:
在典章制度方面,朝鲜《经国大典》参照《大明律》;《国朝五礼仪》源自《洪武礼制》;其教育体系中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核心,成均馆教育完全仿照国子监;衣冠制度,君王冕服、百官公服皆按明朝赐服规制。
这种历史背景导致韩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胎记。首尔大学Javier Cha教授指出,韩国现代文化焦虑源于“被殖民与藩属的双重历史创伤”,催生民族主义伪史学的泛滥。
此外,韩国之所以能成功申遗众多争议项目,也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根据公约,教科文组织允许不同国家申报同源文化的“本土化版本”,只要证明其具有独特性和活态传承。如2024年韩国申遗成功的是其本土化制酱工艺,而非宣称“发明权”;2018年由朝韩联合申遗的摔跤,强调其“朝鲜半岛独特性”,但与中国传统摔跤存在技术相似性。
从古至今,韩国在历史上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在衣、食、住、行、文字、思想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上世纪40年代韩国人还在使用汉字,1945年才决定在国内废除汉字。在这种文化发展背景下,韩国试图通过不当申遗和对文化归属的错误解读来塑造自身文化形象,确实有点恬不知耻。
对于中国而言,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更应坚定地捍卫本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让世界清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独特魅力,防止更多的文化瑰宝被不当窃取或歪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